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又有利于开展个别化教育,有助于幼儿学习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使区域活动常规化、每天化是我们园多年以来的一贯做法。但是,在区域活动开展中,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幼儿对新投放的玩具、材料总是很感兴趣,而之前投放的玩具、材料大都被孩子抛至一边,置之不理。因此在区域活动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幼儿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如何让旧玩具、旧材料再度吸引幼儿,充分发挥区域材料的教育价值呢?下面,笔者将结合区域活动的案例来加以分析。
情景一:
有一天,区域活动刚开始不久,我正在棋类区引导小朋友玩跳棋。霖霖小朋友跑过来报告说:“老师,他们在赌博!”我随即跟他走到结构区一看:结构区里只有两个小朋友,瑜瑜和宁宁两个正面对面地坐在地板上,双方面前都排着三排的积木。宁宁正拿着六个面有不同颜色图案的正方体当骰子,当掷到黄色那一面时,宁宁对瑜瑜说:“你出牌。”
接着瑜瑜翻出一个心形图案的积木,宁宁便在自己的那三排积木中一块块地翻找(因为积木是图案朝下摆放着的),翻了好一阵子,终于翻出一块与泓宁相同图案的积木。我看了以后问他们:“你们在玩什么?”他们异口同声说:“我们在打麻将。”
发现问题:幼儿对积木建构开始不感兴趣,对自发的积木的新玩法很感兴趣。但幼儿所用的骰子不适用于两个人玩的游戏;游戏中浪费太多找“牌”的时间;游戏规则不太明确。
策略:
1、首先引导幼儿规范游戏名称。
2、引导幼儿自制若干个算式骰子(六个面都写有不同的加减算式,其中三个面的算式得数为双数、三个面的算式得数为奇数,且各个骰子上的算式不同)。要求幼儿在掷骰子时,必须先算出算式的得数,然后辨别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按原来的约定确定该谁先出“牌”。
3、和幼儿一起玩,引导幼儿改进、完善积木配对的玩法。如让幼儿游戏前把积木有图案的一面朝下,把牌打乱后,采用你拿一个我拿一个的方法翻牌,所翻到的“牌”将有图案的一面向着自己,并按一定规律排列,这样减少配对时找“牌”的时间;出“牌”者如有几个牌是相同的,可以同时出,对方也要把自己的“牌”里与出“牌”者相同图案的“牌”全部拿出,看这种图案的“牌”谁多,多者就可以把对方的牌“吃掉”,最后引导幼儿数一数所赢得的“牌”,并记录下来,最后对各轮记录结果进行统计,看谁今天赢的“牌”多。
4、引导幼儿根据积木的特点,想出不同玩法来。
效果:
在改进了游戏玩法后,幼儿兴趣更浓了,每天结构角的入区登记卡上总是无一空位。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为游戏取名为《配对》,再也没有听到打麻将之类的话了。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经常玩这个游戏的幼儿在10以内数加减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幼儿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统计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想出另外一种玩法来。即利用积木上有动物图案的特点玩“谁更凶”的游戏。他们把积木装在布袋里,双方先后从布袋中任意摸出一块积木,放在桌上比一比,谁的积木上的动物凶,谁就可以把对方的动物“吃掉”。最后数数谁“吃”的动物多(谁赢的积木多)。
分析:
积木是幼儿园结构区里普遍投放的玩具,利用积木进行建构活动也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随着幼儿玩的次数的增加,幼儿对积木建构活动也会逐渐失去兴趣,探索新的玩法是他们的必然表现。而幼儿的创造源于教师的理解和接纳。案例中,积木能再次吸引幼儿,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老师对幼儿用积木模仿打麻将行为的接纳和理解。其次是教师充分挖掘该游戏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改进、完善该游戏,增加游戏的难度、趣味性,使幼儿自发的这个游戏,成为溶配对、数数、统计为一体的游戏。幼儿在玩中手、口、脑、眼并用,满足幼儿好动的个性。可见,教师的积极引导,能使原本失去吸引力的玩具再次吸引幼儿,再次发挥了玩具的教育价值。
情景二:
吸管是我们班级投放在美工区里的制作材料,可是最近的区域活动时间,美工区里的幼儿既不绘画又不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制作,而是只对吸管感兴趣。只见他们翻出废旧材料箱里那些五颜六色的大吸管,有的套在五个手指头上,当爪子做抓人的动作,有的把一根根吸管连接成一根长长的棍子,在那里打来打去的。
发现问题:在幼儿的眼里,美工区的吸管不是用来制作的材料,他们都把吸管当成一种角色道具来玩。
策略:
1、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每个手指头套上吸管,你们认为扮演什么角色最适合?一根根吸管连接起来可以当什么道具?”……
2、让美工区的幼儿担任舞美设计师,引导他们把自己创作的作品送给表演区,向表演区的演员说明自己的作品可以当什么道具,并为他们化装。或根据表演区要求,利用美工区的各种材料设计相应的服装、表演道具等。
效果:
在引导想象中,有的幼儿说,套上吸管的手指头可以扮演《白雪公主》里的新皇后,有的幼儿说可以扮演《西游记》里的妖精,连接起来的吸管可以当孙悟空的金箍棒……当听到让他们当舞美设计师时,这些在美工角的幼儿可来劲了,他们马上把这些吸管带到表演区去让演员们用。只见他们有的在帮扮演妖精的演员化装(套上长“指甲”),有的在问演员们需要什么服饰、道具后,回到美工角找出合适的材料为表演区的演员赶制服装、道具。而表演区里的幼儿也因为有了专门的舞美设计师为他们设计服饰、道具,表演的积极性更高了,从化装和表演都比以前更加生动形象了。一次活动下来,我发现表演区里的服饰、道具丰富了许多。
分析:
从幼儿玩吸管的表现可以看出,幼儿喜欢多变、能当玩具的活动材料。而美工区的材料是以废旧物品为主,很难吸引幼儿。于是我采用了让幼儿以表演区中的舞美设计师的身份进行美工活动,让两个区域之间的活动联系起来,使美工区幼儿的劳动成果成为表演区的活动材料。这既可以使美工区的幼儿因为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活动任务而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又可以实现材料的共享,避免材料资源的浪费。
情景三:
角色区的《茶馆》是我们班级的特色区,有形象的场地布置,有齐全的茶具、茶几,有摆满琳琅满目茶叶的柜台。刚开张的那阵子,生意兴隆,茶客满座。但是最近任凭“服务员”怎么招呼,老师怎么积极参与,可就是无人到茶馆来买茶叶、喝茶,后来“服务员”也辞职不做了。看到这么像样的茶馆闲置在那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岂不是浪费资源吗!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茶馆里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找出茶具,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学习泡茶。
发现问题:幼儿虽不喜欢玩原先的到茶馆的喝茶、买茶叶游戏,但幼儿对模仿泡茶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策略:利用现有的茶馆场所、材料,让茶馆改变经营项目,专门进行茶道表演。
效果:
自从茶馆的经营项目改为专门的茶道表演后,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观看者、表演者,茶馆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幼儿穿上典雅的服装,在古典的音乐声中有条不紊地表演着茶道。在“茶馆”里,幼儿轮流当表演者,轮流当观众,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那么的专注,观看表演时,茶馆里秩序很好。
分析:
茶道表演是通过对茶的泡饮方法的表演,展示出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并给人以精神享受。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观赏性,满足幼儿好动、好奇的特点。在幼儿对茶馆原来的活动内容不感兴趣后,我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利用废弃的活动资源——茶馆的布置、摆设,并引导幼儿借助许多客观条件如服饰、环境、音乐等进行仿真式的茶道表演。这一做法,既使得废弃的材料得到再次利用,又能让幼儿通过观看茶道表演,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我国的茶文化,让幼儿在茶道表演中,培养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
结语:
1、珍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创新表现,可以不断挖掘出玩具、材料新的教育价值。《纲要》提出,教师应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幼儿的创新玩法,给予支持、引导,使这种新玩法成为一种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并在幼儿中加以推广。
2、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可以使废弃的玩具、材料得到再次利用。“兴趣是活动最好的切入口”。幼儿的兴趣点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起点,由幼儿的兴趣点引发的教育才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在日常活动中,只要教师稍稍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被孩子抛至一边的各种旧玩具就可以被重新利用起来,就能使旧玩具派上新用途,再度吸引幼儿。
3、提倡区域活动成果在各区间的相互利用,可以实现各区材料共享的目的。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大部分的教师都习惯让各个区的幼儿玩各自的,互不联系。事实告诉我们,强化区域间的联系,引导区域活动成果在各区间的相互利用,既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又可以丰富各个区的活动材料,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比如引导幼儿在美工区印小鱼等送到娃娃家,引导插花艺术区的幼儿为娃娃家的娃娃生日送去花篮,引导美工区幼儿制作各种服饰送到表演角或茶馆里供茶道表演用。幼儿对这些活动会很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能轻松地得到了相应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