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老师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子,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
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温和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两只鞋子是两个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放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钱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坚持和经常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其自尊信和自信心。因此,当孩子有发生我们认为的“反常”行为时,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调查研究,细心观察和分析事情的原委,正确对待,而且要让孩子在我们的激励中不断“闪光”,使他们的身心更良好地,和谐地发展。由以上午睡乱放鞋子的事件我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种种我们认为的反常行为,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1、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感受。
老师要放下架子,并且走进孩子的世界,读懂孩子这本书。要知道其实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去体会他们的感觉。从案例中不难看出,一旦老师与孩子之间进行自由的、开放的“交流”,就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此刻老师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通过“交流”使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对你畅所欲言,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2、老师要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与爱心,随时为孩子提供积极支持。
著名的教育家林孟平指出“要关怀一个人,首先就要去了解他,而要了解一个人,则必须进入其情绪和思想领域中去,以他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他的体验去体验他的心理,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一个教师,要善于调查研究,细心观察和分析事情的原委,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需要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环境中生活。这样的环境会使幼儿得到宽松,愉快,安全。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创新,学习和与人交往,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尊重信任幼儿,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孩子说:“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做好”、“你是个好孩子”、“你一定行”。孩子能从教师的肯定与信任的态度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并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自信心得到增强。反之,他们就常以为自己不行,渐渐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和上进心。
3、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造体验的空间,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幼儿经验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积累的。平时我们应该给幼儿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幼儿在最自然也是最原始的真实体验中,感受着成功的快乐、挫折的痛苦。在这样的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个性才能得到更好发展,创造性才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建立起来!案例中我塑造了两个朋友的故事,满足了幼儿做小大人帮助两个好朋友的愿望,由被动转为幼儿主动地帮助放一起,从而也达到了老师自己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