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2014-05-07 17:34
(一)什么是发热
人类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相当稳定。正常小儿腋下温度一般为36℃-37℃(下文提到的体温度数均指腋温)。
正常体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运动量的大小,衣被的多少,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等。人体不同部位因散热速度不一样,温度也有所差异。口腔温度比腋下温度约高0.5℃,肛门温度又比口腔温度约高0.5℃。一天之内,体温稍有变动,一般每日的2-6时最低,17-18时最高,但早晚相差不超过l℃。夏季体温比其他季节稍高,约高0.3℃。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到37.5℃左右,偶尔可至38℃;饥饿、衣被过少、体弱少动的患儿体温可降至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这种情况可以危及生命,需立即采取保温措施。不同的人体温也可略有差别,少数人体温可维持在比正常稍高的水平而无任何疾病。
体温超过上述的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体温一般波动在37.5℃-38℃(腋温)为低热,39℃以上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二)小儿发热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小儿发热大部分是感冒引起的,通常可以在家里治疗。为了既不会遗漏重病,耽误了医治,又不给家庭造成过多的负担,并能使小儿顺利康复,在家治疗时,家长应注意下列事项:
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精神状态
小儿体温变化快,波动大,即使普通感冒也可发热到40℃左右,但一般情况仍比较好,吃了退热药,出汗退热后仍嬉笑玩耍,这表示病情不重。如精神不好,嗜睡或喊不醒,呼吸急促,面色发灰等,则表示病情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注意观察其他症状
发热是多种疾病共有的一种现象。小儿发热时还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症状,如皮疹、咳嗽、呕吐等,如有其他症状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
在家治疗2-3天后,仍发热不退的,也应到医院复查。
3、发热时应卧床休息
休息可减轻机体的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治愈。有些已上学读书的小儿发热时,父母因为担心小儿休息误了学习,仍坚持让小儿上学,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小儿发热仍然上学,不但学习效果不好,还有可能加重症状,拖延病情,甚至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疾病。
4、多喝温热液体,饮食宜稀软清淡 发热时多喝温热的液体,如米汤、菜汤、果汁、开水等,有利于出汗退热。
发热时消化功能降低,往往食欲不好、腹胀等,应适当减少饮食,以稀软清淡为主。此时不要担心孩子少吃了一些会缺乏营养而强迫喂食,那样会增加胃肠负担,造成呕吐、腹泻等,以致加重病情、混淆病情。
5、衣被应当合适 衣被过多妨碍体温散发,可使热度升高,加重发热,但也不能过少,要保持手脚温暖出汗,有助于退热。
6、正确使用退热剂和抗生素
大部分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是靠人体自身产生抵抗力后自愈的,发热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产生,但发热又可以给人体带来很多危害,因此要合理使用退热剂。
如果仅为低热,可吃些消热解毒的感冒药,多喝温热的液体,促使退热。如体温在38.5℃以上,须用退热剂。退热药的种类很多,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前要看清说明书,按说明使用。
因为是病毒感染,如果没有并发症,不要滥用抗生素。如有并发症,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小班主题:美丽的焰火

- 兰大一院爱心服务志愿者参加关注自闭症儿童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