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社交”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导语: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最希望宝宝获得的能力里,超过七成的家长选择了自信和沟通能力。这两者都是有利于宝宝终身学习的社会能力。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呢?

2岁之前,亲子关系在宝宝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宝宝需要在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和关爱中获得内心的安全感。2 岁左右,宝宝的同伴意识开始萌发,伙伴逐渐成为宝宝生活中的重要部分。2 岁多的宝宝,会尝试着与同伴交往,由于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宝宝与小伙伴的交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是自然、正常的现象,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忧,但要对这个阶段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宝宝错过社交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将会遗留很多问题,甚至影响宝宝一生的发展。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呢?


接纳尊重宝宝的天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有的宝宝胆大,有的谨慎;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进入状态快,有的属于慢热型……
有一些宝宝天生就像小领袖,他知道怎么跟别人沟通,如何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有的宝宝相对被动,需要家长一点一点地引导,教他怎么打招呼,怎么表达需求,以及发生争执了怎么办。有时候甚至费很大力气,宝宝还是不能主动开口。
对于“慢热型”的宝宝,家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能过度保护,而是从内心里接纳和尊重宝宝的天性,告诉自己:“我的宝宝社会交往需要我进行耐心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一定能够独立表达和沟通。”


为宝宝创设合适的交往环境
宝宝的社交能力需要“实战演练”。如果只是在嘴上告诉宝宝“见人要打招呼,玩具要分享,不要抢别人的东西,你可以跟他握握手”,而宝宝没有机会在实践中练习的话,通常在交往中还会碰到困难。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需要给宝宝创设真实的同伴交往环境,应该多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接触同龄小朋友,练习“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遵守等待、轮流、分享等基本规则,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尝试让宝宝自己去解决。
家长需要以身作则,给宝宝正面的引导和鼓励。比如妈妈带宝宝在小区游玩,看到邻居主动说:“你好!”,同时引导宝宝:“跟阿姨说‘你好’!”即使刚开始宝宝怕生、缺乏安全感,不肯开口,但是“你好”这种语言和打招呼的行为经过不断的重复,就会进入宝宝的大脑皮层储存起来。日后一旦被激发,这些语言信息和行为信息就会被提取。

耐心和鼓励是最重要的
宝宝的成长是个自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常常被家长的关爱之情所打断。比如小朋友间时常会因为玩具或游戏产生冲突,甚至吵架、打闹。宝宝吵架,吵过就忘,但部分家长却颇为“记仇”。有的家长会说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负你,他是坏人”之类的评价。家长的这种过度保护和不负责任的评判,会让宝宝简单地认为跟自己吵闹的都是“坏人”。事实上,吵闹是宝宝交往的一种方式,而且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家长不该简单地充当法官,而是用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宝宝内心的想法,帮助他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宝宝自己能够解决,是最好的了。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在交往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不用过于担心、紧张,以免把紧张传递给宝宝。在宝宝遇到问题时,记住两点:一个是耐心,一个是鼓励。这对宝宝一生的发展都很重要!

网友家长提问:
桐桐妈: 我家桐桐3 岁了,刚刚进入幼儿园,平时在家里活蹦乱跳的。可是到了外面就特别的安静、害羞,见了陌生人就往我身后躲,怎么引导就是不肯打招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专家支招:很多宝宝都是这样,在家里和外面的表现差别很大。通常而言,我们对新环境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宝宝的适应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点。只有当宝宝在一个环境中感到安全的时候,她才会大胆地表现自己。我们应该给宝宝适应的时间,让她逐渐去熟悉,然后再鼓励她把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宝宝就会发现,别人很喜欢她,她得到了大家的关注,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家长不需要太担心,给她一点时间去适应,在她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要多鼓励。不要当着宝宝的面说:“她在家里可好了,可是出去一句话不说”。这样会给宝宝造成心理暗示:自己很胆小、内向,结果是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愿意表现自己。宝宝年龄越小,越需要我们给予正面的鼓励。

小豆子过家家:我家小豆子1 岁5 个月,是个更愿意“自娱自乐”的小朋友,很小的时候,给个新玩具,他就能玩上半天,不吵不闹,现在虽然新玩具吸引力变小了,但他仍能自己玩一会儿。在外面,他宁可自己来来回回的走路,模仿小商贩的叫声,喜欢看小动物,也不愿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我总在想,是不是他还小,不懂得跟人交往?还是性格原因?

专家支招:小豆子的同伴关系即将萌芽,家长需要为宝宝创造更多的与同伴一起相处的机会。根据宝宝的兴趣点找机会,小豆子喜欢看小动物,可以跟小区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看,或者去摸摸小动物。家长不要代劳,要尝试着让宝宝自己去打招呼、请求、询问,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练习。


月芽儿:
我想问一下,我女儿几个月时就非常活跃,一外出就和人打招呼,现在16 个月了,外出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是自来熟。这种情况,我还需要引导吗?

专家支招:对于“自来熟”的宝宝,安全教育非常重要,让宝宝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的饮料、食物等等。出去玩的时候,告诉宝宝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可以去。对于过分活跃的宝宝,家长要引导她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跟别人交往,避免一些过激的行为。